他生在乱世之中国,长在红旗下,代表着本世纪初历经奋斗的艰辛与快乐,并最终成长为中流砥柱的一代人。而今,年华逝去,他早已两鬓斑白,却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挑起为下一代“造石铺路”的艰巨任务,他却称之为“幸福快乐之事”。“知识撑起一片天,技术造就一代人”,在2012年两会召开之际,记者特别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从他个人的探寻步伐里,或许我们大家可以深刻体会到“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悠悠六十余载,求索征程,新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中华崛起的伟大使命,这期间,倾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英才,其中赫然写有柳百成院士的名字。在清华这一中国“铸造”人才的熔炉里,这位老人不仅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荣辱兴衰史,更成为中国近代机械铸造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

  如果说清华是一棵百年老树,那么柳百成就是树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清华人。柳百成院士于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沐浴在这座历史名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下,柳百成承接下了清华“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为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每每提及母校对自身的影响,老院士的眼里总闪烁着光芒,言辞开始激动起来。

  首先是名师对他所造成的影响。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可以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尤其在新中国刚成立的特殊时期,经过战火洗礼的清华园里,会聚着众多曾经为国家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文大师、科技功勋及以后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杰出人物,如叶企孙、周培源、钱三强、钱伟长、刘仙洲、王遵明、杜庆华等。老一辈科学家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爱国奉献的精神对柳百成影响颇为深远。所以,当年选专业的时候,学校老师找到他,告诉他国家急需要机械铸造人才,但这一专业既落后、又艰苦,没人报,希望他可以报名的时候,柳百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立足国需,为国奉献是当时我当仁不让的选择!”

  其次是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据柳院士回忆,上世纪50年代清华园还处在北京西郊海淀东北部。出西直门是一条漫长的狭小马路,两边都是农田,夕阳古道,情景幽绝,宛如世外桃源。所以那时候的他只知安心学习,勤奋异常,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认线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的带领下,清华人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的“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在当时的清华掀起一阵狂澜,激励清华人至今。

  柳百成说,清华另一最具特色的要数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一传统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盛行。课堂上、实验室里、校园的走廊、草地上,到处都能够正常的看到清华学子学习、交流的身影。《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进步文学作品讨论会,各类专业课的心得交流会等,各色活动丰富多彩。柳百成还特意提到了铸55班上的“团小组日记”,当时同学们之间为了方便交流,特意准备了这么一本日记本,相互传递,促进了青年学子的进步。

  “清华重视体育,当时学校有位体育老师叫马约翰,冬天还经常穿着短裤。蒋南翔老校长每天下午5点钟亲自绕着大操场跑步,在他的带动下,我们一到5点钟就奔向大操场锻炼。我在大学的时候,足篮排样样在行,还经常去水木清华冰场溜冰,和同学们一起到颐和园游泳”

  在身心愉快的环境下,柳百成学业有成,毕业时以全5分的优异成绩,被蒋南翔校长亲自授予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的“金质奖章”。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幸福的回忆之外,柳百成也提到了清华那段不堪回首的挫折史。1966年,“”来袭,清华成了“重灾区”,教学一度“唱空城”。他的岳父、留法著名植保专家被迫害至死,夫人成了反革命家属,而柳百成被分配到校办工厂铸造车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他却始终从没放弃学习和研究。每天晚上悄悄地把收集到的原版《美国铸学会会刊》翻来覆去地加以研读,做的笔记足有一尺之高。若干年过去了,老院士回首这一段磨砺,感慨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坚持刻苦学习,为我在1978年出国赴美进修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也加深了对国际学科前沿及学术水平的了解。”

  正如柳百成所坚信的,1978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同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号召下,国家决定派遣大批留学生到西方去“取经”, 而已确定进入不惑之年的柳百成凭借出色的外语水平和过人的业务能力,“过五关斩六将”,在一批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被选派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并担任领队。留学两年间,他经历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忘的精彩片段。

  柳百成永远也不会忘记:1978年12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琦和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他们并为他们送行的情景。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到达纽约机场,当众宣读简短声明的场景:“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不仅是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还是为了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柳百成自豪地说:“这两句还是我起草的呢!”

  柳百成永远也不会忘记: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交,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前,他们高唱国歌,目睹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永远都不可能忘记,在白宫草坪上,他们参加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夫妇欢迎夫妇仪式的热烈场面。永远也不会忘记卓琳女士代表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三句话:“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年进修期间,他努力学习和掌握了当时材料科学最先进的测试仪器,如俄歇谱仪及电子显微探针等,大幅度的提升了铸铁结晶凝固基础研究水平。

  在美国期间,柳百成住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亲眼看到房东太太的小儿子、三年级小学生正在熟练地摆弄一台个人电脑。他敏锐地察觉到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大变革,因此下定决心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课。那段时间,他白天学习,晚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在威斯康星大学计算机中心编制程序。

  进修学习的同时,柳百成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观通用、福特汽车公司等大规模的公司,利用寒暑假访问了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广泛结交学术及工业界专家学者,为以后的国际交往及科学技术合作创造条件。

  在一次和美国中学生的座谈会上,美国中学生问柳百成: “对美国印象如何?”

  柳百成想都没想,就唱了一首在美国家喻户晓的英文歌曲“Home, Sweet Home”(《家、甜蜜的家》)来表明心志,“Home! Sweet home!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家,甜蜜的家,没有比家更甜蜜、更可爱的地方)歌声一落,全场鼓掌。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柳百成至今难忘。

  1981年,在祖国和清华发出的召唤下,柳百成成为他们这一批留学成员中第一个回国任教的海归人员。

  “漫漫海外求学路,拳拳报国赤子心”,学成归国的他终于得到了报国的机会,而在他心中早已规划好的蓝图是要将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应用到中国传统的机械铸造产业中去。

  归国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铸造合金物理冶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批创新性成果,其中,提高铸造合金性能的应用研究成果在重型装备行业及汽车工业中广泛推广应用,为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发表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被国外多种杂志广泛引用或全文转载。

  他带领的团队开辟了用多尺度建模与仿真技术提升传统铸造行业技术水平研究新领域,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出了贡献。在铸造成形及凝固过程宏观及微观模拟仿真技术及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在能源工业水轮机不锈钢叶片铸造、冶金工业大型轧钢机机架铸造及汽车工业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等重大工程及数十家大中型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分别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鉴于其突出贡献,他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柳百成的研究成果还为三峡工程水轮机制造创下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三峡工程所用的水轮机转轮,体形巨大,铸造难度非常大。柳百成的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软件协助企业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不锈钢水轮机叶片,并正式通过验收。新华社为此还专门作了报道,称赞“它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打破了国外垄断叶片制造核心技术的局面”。此外,柳院士和他的团队还在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铸件的研发及汽车发动机铝和镁合金铸件的研发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中国工程院的直接领导下,柳百成进一步把学术型研究扩展为战略型研究,积极参加振兴我国制造业及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多项战略研究。2007年,作为主要研究及起草人员,他参加完成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战略研究》咨询报告,获得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

  2011年11月,他主持召开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发展的策略”国际高层论坛,获得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近年来,在中美清洁能源合作“清洁汽车”课题及中美加三国“汽车镁合金前车架研究与开发”课题等诸多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事宜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进行十分繁重而紧张的科研工作的同时,柳百成还倾注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学中,秉承清华“名师上讲台”的优良传统,从始至终坚持为研究生、本科生讲课,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先后为祖国培养了近50名博士,其中不少现已成为行业领域年轻学科带头人。对下一代年轻人,他有三个忠告:爱国奉献、敢于创新、顽强拼搏。

  韶华似水,六十余年弹指一挥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柳百成一颗爱国之心。在两会来临之际,老院士特别高兴,希望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早日实现,希望祖国和人民慢慢的变好,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