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大潮中,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角,是创造、运用知识产权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省陆续出台有关政策,一批持有重点发明专利的企业将专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报联合省知识产权局推出“科技破‘茧’ 创新成‘蝶’”专栏,讲述企业成功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在竞争提质、升级增效的道路上,实现精彩跨越。

  “今年要在省内免费装修1000套房子,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氧新材料真正惠及老百姓。”

  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只硕大霸气的红木螃蟹。初见柳雄策时,他正在把玩着这个“可爱的家伙”。

  柳雄策说,喜欢螃蟹的霸气。由他掌舵的湖南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专门干环氧新材料及智能施胶设备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商海中屡屡“吃螃蟹”是他的使命。

  2008年创业至今,柳雄策引领柯盛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国际化经营”的蝶变之道。公司研发的“Koway柯威”系列新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还远销印度、巴西、土耳其、意大利等海外市场,成为让外商“折服”的民族品牌。

  8月20日,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肖祥清赴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对柯盛新材进行了考察;8月底,土耳其石材出口协会会长一行访华,专程来柯盛新材商谈技术推广与商业合作;9月上旬,亚洲最大的石材企业高时集团,又带来一份战略合作合同……

  8月27日,在接待来宾的间隙,柳雄策向三湘都市报《创周刊》记者回忆起创业的峥嵘岁月。

  他原是浏阳市科技局一名干部,2001年响应市委市政府“百名人才兴企业”的号召,帮扶浏阳一家公司,从默默无闻发展到产值近亿元。2007年前后,由于该企业陷入多起国际知识产权官司,无法正常经营,员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柳雄策被迫选择创业,继续追寻他的环氧新材料梦想,创建湖南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磨砺成就思想,思想决定方向。柳雄策与公司高管制定了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环氧新材料的产业目标,并提出“三不”产品原则:没有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品不做,没有利润的产品不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不做。

  成立之初,柯盛新材只有200万元资金,柳雄策拿出100万投入产品研发和生产,省吃俭用,租用民房办公。

  当时,全球市场上多数石材复合胶潮湿固化性能差,石材烘干之后才能粘胶。能不能发明耐潮湿的胶水,成为市场的迫切需求。柯盛新材抓住这一颠覆性产品带来的商机,经过连续2个月的技术攻关,潮湿固化石材复合胶成功问世。

  “不用买烘干设备,不用耗电烘烤,比同类型石材复合胶成本低30%到40%。”凭借优质的性能和高的附加价值,潮湿固化石材复合胶刚一上市,就引爆石材行业,大杀四方。3个月不到,销售额直逼200万元。“整个行业有一半左右的客户都在使用,3个月就颠覆了行业”。首创告捷,柳雄策言语中至今难掩自豪。

  就在这时,行业内“眼红”的个别竞争对手联合当地政府,对公司做了长达一年的非正常干预,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暴风骤雨,柯盛前进的脚步被迫放缓。

  但他坚信,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于是柳雄策带领团队北上南下,走访全国知名院校的十几位专家,寻找前沿技术。

  他没有忘记与客户、供应商的合作,联合政府、客户、供应商共建合作生态链,共创价值。

  柯盛新材的团队,也没忘记为社会、人类创造价值的使命。20多名国内外资深专家、工程师,在公司首席科学家王理尧的带领下,抱成一团,夜以继日研究创新技术。王理尧已年过七十,仍然兢兢业业,不离不弃。团队还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快创新性、应用性技术的研发。

  不到一年,柯盛新材建立了创新源于市场、回归市场的“市场链”式研发体系和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模式。先后推出50多项产品,其中30多项产品国内领先,5项国际领先。国内70%的大中型石材商家,纷纷选择柯盛新材作为首选战略合作伙伴。

  福建南安新东源石材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董事长杨加强和记者说,公司以前使用国内生产线的石材复合胶,只适合人工刮涂。2014年引入国际自动生产线和国际胶水后,提高了效率,却增大了成本。柯盛新材接过这一难题,投入近百万元,专门研发一种适于自动喷涂的胶水,减少相关成本50%,每年为行业节省近亿元。

  “柯盛帮了我们大忙,以前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一两个人就行,节省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杨加强赞不绝口。

  “互联网时代,做企业一定要往风口去,到了风口你才知道风往哪里吹。”柳雄策说。

  众所周知,石材荒料从矿山开采后,要经过锯切、抛光等工序加工成材。由于部分荒料结构疏松、孔洞裂缝多,运输和锯切中容易碎裂成废石,造成石材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石材荒料开采成材率只有4%-10%。怎么样提高石材荒料锯切成材率,成为几千年来石材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柯盛新材想常人不敢想。在2012年成立研发项目组,随后一年,项目组又先后在四川汶川、雅安,湖北,厦门,以至土耳其等国外各地,进行了上千次实验,“市场上最难解决的300多种石材,其中100多种都做实验”,最后选择了线年,该技术研制成功,由湖南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际空白;2014年,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如今,石材荒料灌注加固技术及附属产品,为土耳其、埃及、印度、伊朗、巴西等十多个国家的近千家用户带来福音,也为柯盛新材赢得4项国际专利。它把石材成材率从10%提升到98%以上,为柯盛新材新增产值5至10亿元,每年为石材产业新增产值近100亿元,创造了全球“100%新石代”。

  知识产权是商业竞争的经济核武器,柯盛新材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在湖南省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聘请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事务所作为专利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专利、商标、商业机密多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专利许可交易买卖平台,建立“专利池”,让竞争对手毫无可乘之机。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传统建筑装饰采用的白水泥、玻璃胶,容易发霉、发黑、发黄、开裂脱落,不符合绿色建筑、环保装修的要求。柯盛新材经过深入调研,潜心研究一年,推出不发霉不发黑不发黄、常规使用的寿命达50年以上的环氧类环保美缝剂,解决了这个看似不起眼、却与千家万户紧密关联的问题。

  柳雄策介绍,这个梦想名叫“创客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直销进社区、分销渠道的营销组合模式,在全国打造1000个创客空间,让代理商和分销商共同致富,“5年内成就1000个百万或千万富翁”;建立终端用户大数据,打造一个环保建筑材料平台,为顾客提供温馨环保的家居产品,“3年之内,普及1000万套房子,未来形成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今年,柳雄策计划先在省内免费装修1000套房子,“让环保美缝剂惠及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石材荒料灌注加固技术正大步向矿山加固迈进,从源头开始,使石材资源开采成材率提高十倍以上。

  目前,经过7年的快速地发展,柯盛新材已成为一家年产各类环氧新材料20000吨,智能喷、涂、灌胶粘剂施工设备4000套以上、年出售的收益近3亿元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在三年内完成以长沙经开区为总部研发基地、以汨罗为总部生产基地的工程建设。

  路漫漫其修远兮,柯盛新材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开发上下游产业链,未来通过资本的撬动,打造成环氧新材料王国。

  “我们要做的一定是高科技、高的附加价值领域,中小型企业一定要有创造核心的技术和产品,才能避免当别人的高级打工仔。”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柳雄策说,企业只有“远走高飞”,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柯盛从成立初期起,就确定要走“全球化路线”。“走出去,才是最好的防御。”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不但要把洋品牌“挤出国门”,还要到国际市场上抢“蛋糕”。

  参加各种会展推介产品,把分公司开到土耳其等地……柯盛依靠建立技术、渠道和品牌的国际化,与国际市场上的“大腕”频频过招,“cheap price”(价格低)一步步变成“大腕”口中的super value(超值)

  几年前,福建、上海等地一些石材企业在生意往来中,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柯盛的同种类型的产品,卖给国外客户要比国内贵30%。

  而在以前,他们遇到的情况正好相反:国际大品牌卖给中国客户的,比国外贵30%。

  这一神奇逆转,回答了开头的问题——柯盛“国际化”,为让民族品牌不吃亏,让国内下游产业更有竞争力。

  曾几何时,环氧新材料是意大利、德国等欧洲人的天下。新世纪以来,中国环氧胶技术奋力追赶,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但采用环氧胶的比率依旧不大,技术也不如意大利、德国等国成熟。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要依赖进口。很多国际大品牌在对华贸易中,经常设置过高的价格门槛,让国内企业频遭剪刀差之苦。

  在这之前,柳雄策与外商接触中,也时常被白眼相待。外商口中的“cheap price”、“cheap quality”,在他听来格外刺耳。

  同样的产品,国际上的通用价格是五六十块,为什么卖到中国要一百多呢?柳雄策深谙破立之道,心里憋着一股气,意欲打破洋品牌的“潜规则”。

  “发展无疆界,我们要远走高飞,到世界各地与洋品牌过招。”柯盛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从企业成立时起就已明确。

  全球顶尖的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曾分析过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种路径:低成本扩张,收购与兼并,自创品牌自建渠道,以及OEM(代工生产)。

  柯盛选择了第三种。柳雄策深知,要想打破洋人的“潜规则”,不能只做代工和贸易,“当别人的高级打工仔”,而要以技术为基础,围绕自身优势、产品细分打造核心竞争力,变成“最特别的一个”。

  2012年,柳雄策率领公司团队“出师”印度,参观、考察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花岗岩公司PRP。PRP坐拥60多个石材矿山,垄断印度60%的白色花岗岩生产,体量之大令人惊叹。但柳雄策从这个超级堡垒中,发现一条“技术缝隙”:带白斑的黑色花岗岩,暂无修复技术能完美去掉白斑,其价值因此低30-50%。

  回国后,他立刻组织核心团队专攻黑色花岗岩修补胶的研发,历经数百次的失败与测试,产品研发成功,销售到印度市场后,得到印度客户的充分肯定,产品价值提升了30%以上。

  “国际化,通俗来说就是满足世界各地对产品、技术的差异化需求,国际化的核心是本土化。”柳雄策如此解释在印度获得的成功。

  土耳其是世界大理石主产国,占有全球高档石材的50%产量,不仅当地公司竞争激烈,意大利、德国等知名品牌也虎踞龙盘。其中,全球石材辅料第一品牌TENAX在土耳其已经营40年,可谓家喻户晓。

  与TENAX相比,柯盛劣势凸显,“TENAX从意大利出口产品只要两天,过个海就到了。我们最快也要20天,离岸上岸加起来大概要28天左右。”劣势如何弥补?如何在短时间内走完TENAX 40年走过的路?

  柯盛的策略是弯道超车。紧抓市场空白为切入点,“你没什么,我就研发并率先推出。”

  此时,柯盛研发的全球独家技术石材荒料真空灌注加固系统,正进入攻坚阶段。何不把应用实验直接搬到土耳其?一来测试其国际适用性,还能迅速找到市场突破口。

  历经数次测试,应用实验最终圆满完成。习惯“欧洲质量”的土耳其人,对来自东方的柯盛刮目相看,频竖大拇指:“利用他们的技术,每立方米成本只要400至600块钱,其产生的价值在10000-15000元。一整套设备售价约6万元,而西方类似产品光设备就要1600万元,为什么不用中国朋友的?”

  土耳其商家彻底改变了对中国产品的刻板印象,“cheap price”升级为“high quality”。紧接着,柯盛的别的产品也相继登陆欧洲,通过差异化产品结合砍鲨战术,步步为赢。

  柯盛的国际化蓝图,用技术创新,实现对国际大品牌的赶超。但柳雄策并不仅仅“谋一隅”,他考虑的是如何让营销、管理和服务,满足当地需求。

  与技术的国际适用性相比,营销、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更难。品牌要落地生根,必须适应文化多样性。

  在土耳其,柯盛要面对人特有的习俗、宗教、价值观念和欧洲人的行事风格。有一次,柳雄策和团队为当地客户做产品测试。按照标准,测试72小时后进入下一道工序。两天后他告诉客户能进行了,不料遭到对方拒绝,“72小时就是72小时,一分钟都不能少。”态度严谨,让见惯国内各种无序竞争的柳雄策,肃然起敬。此外,人的竞争意识和壁垒观念,也不同于国内,“如果理解偏差,就不只是闹笑话这么简单”,“海尔为什么在美国生产不一样的冰箱,麦当劳为什么全球流行,都是尊重、适应了当地文化”。

  为此,柯盛对从事国际化业务的经营销售团队进行专门培训,了解当地习俗;还雇佣本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营销和售后服务,“每个区域都建立最优秀的本土化市场与管理团队”。

  为了做好售后服务,柳雄策还特地成立了“特殊客户工程服务部”,负责全球技术服务。有一次为了技术问题,工程师专程从国内飞往土耳其,“前后不到36小时,让当地人感受服务就在身边”。

  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2014年下半年,柯盛在土耳其正式建立了分公司,彻底实现营销、服务和管理的本土化,未来还计划在当地建立工厂,“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四位一体,完成国际化的最后一块拼图”。

  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说,竞争力量中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

  回头梳理柯盛的国际化之路,柳雄策认为正是对这三大战略的成功运用,让他打破洋人“潜规则”、使外商认可中国品牌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意大利维罗纳石材展创始于1965年,已连续举办49届,是石材工业原材料、加工设施制造商、采购商交流会面的首选之地,“柯盛的产品能在维罗纳赢得专席展位,完成了品牌国际形象的又一次成功展示”。

  今年3月6日,54个国家的2000家参展商亮相厦门国际石材展。柯盛携石材荒料真空灌注加固新技术、环保家装胶等四大“力作”大放异彩,成为展会的一道必备“大餐”和风向标。

  数年国际化历程,让柯盛的业务遍布全球五大石材版图:以土耳其、意大利、德国为中心的欧洲板块,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板块,以伊朗、埃及为中心的中东版块,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板块,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石材加工消费中心。

  如今,柯盛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Koway柯威)、自有销售经营渠道、自主客户体系的国际化经营、本土化产品与营销体系,成为代表中国进入全球市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社会创造丰富的价值。

  9月底,柳雄策率团队将奔赴欧洲进行新一轮考察。“希望柯盛可成为走出去的标杆,未来更多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