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长江南通江岸,寒气逼人,冬风寒冷。沿着江岸向市区望去,约500米外,一条全长5.3公里的动力大动脉——南通滨江220千伏GIL管廊4回输电线路依江潜入地下。最近十天,这儿每天可认为南通滨江区域运送800万度左右的电能。这些电能化作一条条出产线上的“工业血液”,驱动企业的出产马达。

  1月25日8时30分,国网南通供电公司输电(电缆)运检中心运检工葛良军再次按时翻开电脑上的管廊智能管控体系,检查体系内的参数是不是正常,为管廊“体检”。

  “六氟化硫气压0.5兆帕、气体温度13.2摄氏度、弹性管位移无明显变化、氧气含量20.6%……”一串串数字从屏幕上弹出,葛良军紧盯屏幕,轻点鼠标,很快,他的眉头舒展,“很好,一切正常。”

  南通滨江220千伏GIL输电管廊,是目前国内同电压等级最长的GIL管廊。GIL,指气体绝缘金属关闭输电线路。该线路比起一般电线电缆,具有传输容量大、损耗小、运转可靠性高、节约占地等长处。2020年,当地为美化长江岸线景象,将这条动力动脉从原定的架空线路改为地下管廊。

  抛弃“空中蜘蛛网”而遁形于地下,对管廊的安全监测作业提出应战。葛良军的任务也由此而来,但他从不是一个人在战役。

  管廊里,每隔几个管节,便能看到一只只温度监测仪、位移监测仪、气体压力表、部分放电监测设备。在5.3公里的管廊里,散布着50个高清摄像头以及8类共3306个传感器。正是它们,实时将数据传到管廊智能管控体系。若产生漏气、渗水、沉降等现象,体系便会显现不一样的等级的预警。

  葛良军记住,有一次,他的班长周阳在后台发现某个气室气压细微下降,虽远未触及预警阈值,仍第一时间带着他去现场巡检。他发现,走漏点坐落一个密封法兰上,当即安排密封胶补漏,成功消除缺点。

  除了定点承认监测数据反常,班长周阳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带着葛良军和他的搭档们到管廊里全程巡检一切的监测仪,5.3公里的管廊,巡检一趟就要一整天。陪同他们的,除了空空荡荡的管廊,就只有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和六氟化硫检漏仪。

  不过,从2022年末起,葛良军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新搭档——智能巡检机器人“小灰”。“小灰”差不多有半人高,它配有可弹性的脖子,能够对管道不同高度的监测仪进行摄影。在脖子的顶端,还有两只一明一暗的眼睛。一个担任拍照高清图片,一个担任红外测温。

  现在,“小灰”天天都会在管廊里巡检。每次收工后,它还会将拍照的相片和测温的数据生成巡检陈述,作业人能对比剖析它拍照的现场数据和体系显现的数据,精准把握管廊内一切设备的运转状况。

  “GIL的输电容量数倍于传统架空线路。眼下接近新年,电力设备负荷添加,巡检的压力也更大。曾经人工巡检一次需求一整天,但有了‘小灰’的协助,最快只需求4个多小时。假如体系发现有反常,也能够派小灰再去现场核实,不只提高了巡检功率,也提高了巡检的有效性。”葛良军说。

  作为运检工,监测、巡检管廊并不是葛良军作业的悉数。在承认管廊数据正常后,他又一次取出他的小伙伴-便携式红外测温仪上路了。这一次,目的地是几公里外的十几个电缆终端设备。终端端头有没有接触不良,终端尾管是否发热,避雷器是否反常,是等着他巡检的新课题。

  “保证这些电缆线路不停电,才干保证城市正常运作。现在真是四九酷寒,假如经过咱们的运维,能让居民过一个暖冬,对咱们是最大的安慰。”寒风中,一抹腼腆的笑脸凝结在葛良军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