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单体厂开工率超80%,产能利用接近满负荷,新产能还在一年后!降价,难!
有机硅,素有“工业味精”之称,是指含有硅碳键(Si-C)的化合物,并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团通过硅碳键结合到硅原子上。其中,以硅氧键(-Si-O-Si-)为骨架组成的聚硅氧烷占比最高(90%以上)、研究最深、应用最广,因其具有其他高分子材料所不能够比拟的独特性能,如:耐高低温、防潮、绝缘、耐腐蚀、耐老化以及生理惰性等。
有机硅产业链大致上可以分为:有机硅原料、有机硅单体、有机硅中间体、有机硅深加工四个环节,其中有机硅单体/中间体生产环节是有机硅产业链的核心。有机硅工业的特点是集中的单体生产和分散的产品加工。任何高分子材料的发展,重点是单体技术的发展,由于有机硅单体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流程长、技术壁垒较高,属于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单体的生产水平和产业规模也直接反映一国有机硅工业的发展水平。下游产品方面,主要有硅橡胶(室温硫化胶和高温硫化胶)、硅油、硅树脂、硅偶联剂等四大类别,具体产品多达7000多种,终端应用领域遍布建筑材料、电子电器、医药卫生、化工、汽车、纺织等行业。
能源(尤其煤炭)是有机硅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主要成本来源。产业链上游原料中,金属硅每产出一吨平均耗电12,000度(火电/水电),甲醇的上游亦是煤炭。中游方面,相关文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每生产一吨有机硅单体(二甲基二氯硅烷),需消耗0.26吨金属硅、0.58吨甲醇以及10吨中压蒸汽。同时,每吨单体可生产出0.45吨DMC(有机硅中间体之一),再出售给下游有机硅产品生产制造企业。
全球有机硅单体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形态趋势,国内贡献主要产能增量。中国产业信息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有机硅单体总产能约580万吨,产量预计为475万吨,产能利用率达到81.8%,处在较高水准。2010年以来,全球产能增加约150万吨,其中我国贡献了140万吨的增量,新增产能几乎全部集中在我国。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有机硅单体产能达到297.5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51.3%,跃居全球有机硅单体最大产区。
近年海外单体有效产能规模保持稳定。截至2017年末,海外有效产能约239万吨,占海外总产能的84.6%,并且集中度极高,主要由六家企业掌控,分别为陶熙(原道康宁)84万吨、迈图45万吨、瓦克44万吨、信越35万吨、蓝星(法国)20万吨以及KCC11万吨,装置分布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地。
国内有机硅中游企业整合明显,集中度持续提升。百川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有机硅单体名义产能303.5万吨,但山西三佳与江苏弘博合计28万吨产能已停产2年、复产无望,国内实际有效产能275.5万吨,占比90.8%。在产企业家数已从2012年的15家减少为现在的11家,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CR5有效产能占比达到65.3%。
海外巨头无意中游扩产,深耕有机硅深加工领域。技术层面看,虽然陶熙(原道康宁)等海外巨头的有机硅单体/中间体生产仍略优于国内企业,但较国内一线企业的技术优势已经越来越小,考虑到扩产的潜在成本压力,海外企业的有机硅单体/中间体产能已基本锁定,暂无扩产计划。此外,相较国内有机硅生产企业,海外巨头的技术优势在有机硅深加工领域更明显。陶熙(原道康宁)、瓦克、迈图、信越等四大巨头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下游产品营销售卖,其中陶熙有机硅产品多达7000多种,而我国有机硅产品仅几百种,且多为低端产品,与国外差距明显。深耕有机硅深加工,有利于海外巨头最大限度上发挥技术优势、巩固行业龙头地位、拓宽盈利渠道。
环保监管念起“紧箍咒”,有机硅企业屡受波及。2016年以来,连续四轮中央环保督查力度空前,今年环保督查“回头看”启动更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硅中上游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粉尘,后期环境治理成本比较高。近年环保压力激增后,国内有机硅产业受到不小冲击,比如在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2018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中,赢创、汉高、蓝星、卡博特、道康宁等多家有机硅企业均赫然在列。
环保推动产业供需结构持续改善,国内有机硅单体产能扩张脚步放缓。环保监管愈发严格无可避免,国内有机硅单体扩产脚步不得不放缓。根据在建项目看,今年无新增产能,国内供给端良好;新安与合盛各有15万吨产能将于2019Q4投产,增产规模不大,预计对国内有机硅市场冲击有限。
短期供给吃紧,产能利用近满负荷。海外产能近年无较大变化,剔除不正常产能、老旧装置退出/技改/停车检修,海外有效产能接近满产、几乎无提升空间,预计未来产量只减不增。国内有机硅单体供给同样吃紧,2008年以来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国内开工率突破80%,6月至今,多家企业开工率均在90%以上,产能利用情况已接近满负荷。此外,近年不少国内企业将生产线向下游延伸、涉足有机硅深加工领域,市场上有机硅中间体实际供给量将进一步收缩。考虑到新增产能最早也要等到2019年末投放,有机硅行业高景气大概率将延续。
全球有机硅产品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各地区消费结构存明显差异。前瞻研究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有机硅产品消费量(折有机硅单体)达432.4万吨,2000年-2016年CAGR达到6.8%,快于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有机硅产业链下游产品分别为:硅橡胶(68%)、硅油(17%)、硅烷偶联剂(12%)以及硅树脂(3%)。从消费结构看,各地区差异明显。国内硅橡胶消费一枝独秀,而美国、西欧两地硅橡胶与硅油的消费比例非常接近,日本则对别的产品(如:硅烷偶联剂、硅树脂)的需求更为旺盛。
有机硅需求与宏观经济同步回暖。我国有机硅产品的主要消费终端是建筑(34%)、电子电器(28%)、纺织业(11%)、加工制造业(9%)、交通运输(5%)和医疗卫生用品(4%),终端需求与宏观经济景气度关联度极高。2017年,我国实际GDP增速回升至6.9%,经济回暖促使有机硅需求转旺。卓创资讯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机硅中间体表观消费量达186.45万吨,同比增长15.8%,扭转了2016年表观消费量同比减少的颓势。
我国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增速较快,市场对硅橡胶需求旺盛。胶粘剂、密封胶、建筑包覆材料等三大有机硅产品在建筑行业中应用最广。其中,胶粘剂和密封胶均属于硅橡胶制品,具备耐高低温的优势,其他橡胶产品难以替代;建筑包覆材料属于硅树脂制品,性能较普通树脂或其他复合材料更优,具备寿命长、抵抗恶劣环境等优势,近年来市场认可度逐步提升,渗透率持续提升。近年经济回暖明显,下游房地产增速明显回升,为高温胶、室温胶等有机硅产品贡献稳定需求增量。2017年投资完成额达到10.98万亿元,同比增长7%;2018年前5月房地产投资完成额达4.1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时隔四年首次回升至两位数。基建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突破64万亿元,同比增速降至1.1%。
电子电器市场受益全球产业转移,LED贡献潜在增量。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海外电子电器生产制造产能转移至我国。受此影响,尽管全球有机硅电子电器市场增速放缓,我国电子电器用有机硅市场规模仍然能保持超过6%的增速。有机硅产品在电子电器领域应用极广,根本原因系有机硅具备完善的密封功能,可保护极为敏感的电子组件及元件免受外界污染或移动的影响,保证电子科技类产品的长期稳定性。此外,有机硅材料不会腐蚀、不会自燃,符合电子科技类产品生产及制造中最为苛刻的安全及纯度要求。LED制造是有机硅在电子领域中最主要的应用之一,发展形态趋势良好。2016年,国内LED显示应用市场规模达到335亿元,同比增速回升至8.1%;出口金额56亿元,同比增长24.4%,保持快速增长。
海外产能陆续退出,对外依存度由正转负。受生产装置老旧等因素影响,近两年海外有机硅中游产能遭遇事故频繁,停车、停产常态化,有效产能高负荷运行,供需缺口持续扩大。而过去十年全球有机硅中游产能增量大部分来自于中国,仅信越泰国和韩国KCC分别贡献7万吨/8万吨的聚硅氧烷增量。2014年起,我国有机硅中游产品对外依存度由正转负。百川资讯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DMC净出口量达9.13万吨,远超2017年全年的1.09万吨,海外需求迅猛增长。此外,历史经验看,人民币持续贬值,有望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提振有机硅海外需求。
短期看,行业供需紧平衡,价格大概率将继续上行。正如前文所言,供给端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有效产能利用已经接近满负荷,新增产能最早也要等到2019年年末才能投产,考虑到部分海外落后产能退出、国内环保监管持续施压,今明两年有机硅中间体供给量将只减不增。需求端看,全球经济持续回暖,据Markets预测,全球有机硅市场有望保持年均5.85%的增速,规模从2017年的142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188.7亿美元。短期看,供给无增量,需求端持续向好,供需缺口难以填补,有望推动有机硅中间体价格持续上涨。截至2018年7月5日,华东地区DMC报价34500元/吨,今年累计上涨20%,接近历史最高点。我们大家都认为,相较2004年DMC价格高点时,当前有机硅市场行业集中度更高、监管和运营更规范、供需结构更佳,未来价格稳步上涨可期。成本端看,金属硅、甲醇价格相对平稳,DMC价格价差有望持续扩大。
长期看,优势中游企业可深耕纵向一体化,布局深加工、提升盈利能力。国内中游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单体/中间体生产上,与海外巨头的技术差距已然不大。然而海外巨头在有机硅深加工领域具备较大优势,垄断诸多高端有机硅产品,对下游应用终端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盈利能力较强。国内优势企业可参照海外巨头成长路径,在中游产品价格上行周期深耕前向一体化,布局中高端下游产品,提升行业话语权,拓宽盈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