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自2017年全面施行以来,在治水兴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河湖管理保护实践中焕发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率达100%,同比2017年提升31.8%,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逐水而游、依水而兴已成为蓉城新时尚。2022年,两位市总河长联合签发市总河长4号令,要求强化河长制管理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美丽幸福河湖。当前,成都市河长制已进入到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新阶段,已有的成功经验亟需固化,形成长效机制,新的矛盾问题也需要通过法制化手段切实加以解决。
河长制施行以来,因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工作范畴逐步扩大,某些特定的程度存在河长制“包打天下”的现象,一些地方“大包大揽”,一些地方又是个别职能部门唱“独角戏”,“河长负责、部门共治”的原则在具体执行中还有偏差。
《规定》开篇名义,从目的依据、适合使用的范围、术语含义、遵循原则、政府职责、部门职责、组织构架等方面对成都市河长制管理划界定性,全面厘清河长制和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河长制是领导制度、责任制度,是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河流管理保护体制机制的完善,而不是替代。明确保障河长制实施,加强河流管理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工作目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长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系统治理、强化监督、严格考核的原则。明确总河长、河长组织领导辖区范围内或者责任河流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协调解决明显问题的工作内容。明确了各河长制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河流管理、保护、治理等相关职责。
河长制施行以来,成都不断深化河湖管护体系建设,以总河长会议、总河长令系统部署河长制工作,以“五有”“四化”推进镇(街道)级河长制工作标准化建设,以村社河长工作室阵地为中心构建村(社)级基层河湖管护体系2581个,推进河湖微网实格建设。《成都发布总河长令,持续深化河长制》被纳入水利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水平发展2022年度进展报告,成立村级河长制工作站获评2022全国水利十大基层经验。“智慧智能、共联互通、敏捷高效”的现代化河湖管护体系已初见成效。
为践行习“努力在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的殷切嘱托,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走深走实基层河长制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制体系。同时在全省率先以规明确村级河长的设定原则、职责和经费保障。明确河长令、河长制会议制度和河长制工作信息的发布渠道、内容范围和公示要求。明确属地政府应当建立河流管理保护协调联动机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明确河长制工作监督考核、表彰激励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河长制施行以来,成都市着力推进河湖管理保护协作参与机制。试点建立“河长制+政协民主监督”监督管理体系,创新“一河一校”工作机制,建设民间河长工作站,辐射周边人群共同参与巡河治水、河湖保护。在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下,黄龙溪“龙舟竞渡”盛景再现,锦江边白鹭低飞,山涧溪流游客络绎不绝,良好水生态带来的红利已初步呈现,全民共治共享,治出了美丽城市乡村风貌,治出了群众幸福底色。
为固化“全民治水”良效,进一步发动社会公众参与河湖管理保护,《规定》以大篇幅对民间河长进行肯定定义,明确鼓励和支持合乎条件的志愿者作为民间河长参与河长制工作,并对民间河长的参与方式、管理机制、权利义务进行规范,民间河长可获取所参与爱水护河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信息,接受有关河长制、河流保护、环境保护、安全等知识教育和培训,获得参与爱水护河志愿服务活动所必要的物资和安全保障,对监督河流管理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强化公众监督和社会评价,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就发现的河流管理保护问题通过成都12345热线平台等渠道进行投诉、举报。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保障河长制实施,加强河流管理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等法律和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三条(术语含义)本规定所称河长制,是指按辖区设立总河长,在相应河流设立河长,由其组织领导辖区范围内或者责任河流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协调解决明显问题的工作制度。
第四条(遵循原则)实施河长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长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系统治理、强化监督、严格考核的原则。
第五条(政府职责)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辖区范围内河长制工作以及河流管理保护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和完善长效、稳定、多元的河流管理保护投入机制,将河流管理、保护、治理资金和河长制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部门职责)发展改革、经信、教育、公安、财政、规划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务、农业农村、公园城市、商务、文广旅、审计、市场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本辖区河长制责任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依法依规履行河流管理、保护、治理等相关职责,执行国家、省、市相关制度。
第七条(组织构架)本市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制体系。在市、区(市)县、镇(街道)分别设立总河长,在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分片分段设立河长。
市和区(市)县设立总河长办公室以及河长制办公室,镇(街道)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市和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本级河长制办公室具体工作。
第八条(职责规定)总河长是本辖区河流管理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组织领导河长制工作。河长是责任河流管理和保护的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河长制工作。
总河长办公室统筹本辖区河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并领导本级河长制办公室工作。河长制办公室组织实施河长制具体工作,落实上级和本级总河长、河长交办事项。
第九条(村级河长)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市有关法律法规设立村(社区)级河长,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村(社区)级河长约定职责、经费保障和相关责任等事项。
第十条(民间河长)本市鼓励和支持合乎条件的志愿者作为民间河长参与河长制工作。
民间河长应当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备参加爱水护河志愿服务的基本能力和体质,富有爱水护河精神,热心河流保护公益事业。
民间河长应当遵循自愿、无偿、诚信的原则,依法参与河流保护、宣传和监督活动。民间河长具体管理规定由市水行政主任部门会同志愿服务主管部门制定。
(二)获得所参与爱水护河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信息,知晓在活动过程中有几率发生的风险;
(一)遵守承诺,在规定范围及活动权限内参加爱水护河志愿服务活动,不得以民间河长名义从事营利性活动以及其他与河流保护无关的活动;
第十三条(联络员单位)总河长办公室根据要确定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作为联络员单位,协助本级河长开展相关工作。河长联络员单位理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第十四条(河长令)市和区(市)县总河长、河长可以签发总河长令、河长令,部署河长制重点工作。
第十五条(会议制度)市和区(市)县总河长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总河长会议,部署年度河长制工作,研究解决河流管理保护重大问题。
总河长办公室根据自身的需求,可以组织召开办公室主任会议、责任单位联席会议,研究落实总河长工作部署,推进河长制工作。
第十六条(信息公开)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主流媒体、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方式公开河流名录、河长名单、河长制工作的重要制度、重要工作动态等信息。
第十七条(信息公示)区(市)县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规定在河段起始点、河流汇入口等显著位置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立河长公示牌,载明责任河流概况及示意图、河长姓名及职务、主要工作职责、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公示牌所载信息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应当及时更新。
第十八条(协调机制)区(市)县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河流管理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在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监督执法、信息共享、问题处置等方面实现跨辖区、跨部门协调联动。
第十九条(投诉机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就发现的河流管理保护问题通过成都12345热线平台等渠道进行投诉、举报,河长、河长制办公室或者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并处理。
第二十条(监督考核)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社会评价和考核机制,对下一级总河长、河长、河长制办公室和本级河长制责任单位履行河长制工作进行考核。
第二十一条(表彰激励)对河长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表彰、激励。
第二十二条(责任追究)总河长、河长、总河长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和河长制责任单位未依照国家、省、市规定履行职责的,依法依规给予处理。
山坪塘是指由集体或者个人修建的蓄水量五百立方米至十万立方米的小型农用蓄水工程。
一河一档是指针对河流建立档案,包含相应河流的名称、所在水系、上下游关系、河流(段)长度、水域面积、所涉行政区、水文、河长信息等基础信息,以及取用水、水质、水生态、岸线开发利用、河道利用、涉水工程和设施等动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