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在表现地震带来的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更着重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内心的创伤。这种创伤是不会跟着时间的流逝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就可以轻易愈合的。当人性被天灾逼到极限时,我们正真看到了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这种心如刀绞的伤害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伤害是伴随着那些活下来的人,他们日后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毁的房子可以重建,废墟也可以被清理得了无痕迹,但内心世界的崩溃是无法重建的。几十年过去,他们就守着这些心灵深处的废墟过日子。地震只有年。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观众通过这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正常的看到,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留给人们的就只剩下亲情了。这既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也是让我们泪流不止的原因。

  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与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挤在狭小的房子里,一家人温馨和睦。方大强这次出车回来,给娘仨带来了普通人家难得一见的物件——电风扇。姐弟俩抱着一路撒欢似地跑回家,惹得旁人侧目。李元妮看着孩子和丈夫,心中满是对未来好日子的憧憬。她不会想到,几个小时以后,一家人的幸福会以怎样惨烈的方式被撕碎。

  7月28日3时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从哪边开启,都意味着另外一个凶多吉少。救哪个,决定权只能交给母亲。李元妮依稀听见方达微弱的喊声,四周余震不断,若不决定可能带来更大伤害。“救弟弟吧……”两个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地听到母亲的宣判。命运让她成了最残忍的人。夹裹着灰泥的大雨倾盆洒落,黑色的天幕下哀鸿遍野。

  震后,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坚强生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饰)夫妇领养,进入一个全新世界。23秒的天崩地裂,让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他们的生命轨迹才重新有了交点……

  《唐山大地震》由作家张翎的原著小说《余震》改编而成,于2009年开机拍摄,即将于2010年7月22日正式上映,但酝酿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的时间却是由来已久。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很早就对这一题材很关注,张宏森副局长透露当唐山市政府找到广电总局电影局,表达希望拍摄一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时,该片一开始的导演人选就锁定了冯小刚。唐山市政府也拨出几千万元的现金支持影片拍摄,其他人力物力上的投入更是不计其数。最终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在唐山广电、中影集团和华谊兄弟领衔出品之下顺利诞生。

  王中磊:这一个项目的成立是一个阴差阳错,我们跟冯导演一直希望拍一些新的类型的电影,小刚也推荐过一个小说叫《余震》。正在我们讨论这一个故事的时候唐山政府也找到冯导演,希望他可以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我们就把这个小说的主题给了他们,他们也觉得非常合适。这一个项目的成立用了很短的时间,但创作和拍摄的过程很长,从写剧本到成片也有两年多了。

  冯小刚:很多年前我看过作家张翎写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叫《余震》,看完以后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一个冲动,想把它搬上银幕。但是制作这样一部电影,它需要巨资的投入,钱少了拍不了,所以当时没敢碰这个题材,但这个小说一直是深埋在我心里头。刚好2007年的秋天,唐山想拍一部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影片,为这个事找到我。这样这部小说在我心里又重新复活了。我向唐山推荐了这部小说,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他们也觉得这部小说非常好,就促成了这件事。必须说,很幸运我发现了张翎的小说,同时也很幸运我们有出品方提供雄厚的资金来做这件事。

  冯小刚:《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电影。过去往往拍灾难片会拍成形式大于内容,但是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我希望它是内容大于形式。当然我们也会给观众看到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画面,包括在视听上的冲击力,这些手段我们都会有。但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它真正震的不是这一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一部优秀的电影,就是四个字,人道主义。

  王中磊:《唐山大地震》中感人的情节层出不穷,从一开始它很快的进入主题,到后面每一次的剧情冲突,都会让人非常的感动,记忆深刻。我个人最喜欢的是30年后女儿和母亲再见面时的那段情节,冯导演用了一个大家都不会去使用的方法去表现这一段。正常的情况下,大家会觉得母女30多年没见了,见面时一定会情绪很激烈,或许是拥抱,或许是因为多年的误解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宣泄,但冯导演反而用了一个非常沉默的、很静的方式去表达,那一段戏给我的震撼特别大。导演用了一种看似最无力的方法来表达了一种最有力的情感。现在想起来依旧是觉得非常有冲击力。

  陈国富:电影里母亲面对儿女的生死抉择,我觉得这一幕全世界不管哪里的人看到了都会击中他们最脆弱、最微妙的情感神经。任何地方的父母面对这种抉择都会是崩溃的,但崩溃之后,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思考,这样一个决定的前前后后对我们生命的影响有多巨大,我觉得只有中国人会这么用力的去思考这个问题。

  虽然已经有多年的拍片经验,但《唐山大地震》对于冯小刚导演来说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冯小刚:最艰难是对整个地震氛围的营造,这个效果的营造对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请韩国的、英国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块儿来做这个事。拍摄的时候由于时间和季节的原因,好多都是几乎不能克服的困难。老实说,拍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的时候,当时觉得每一个坎都过不去,而且在你面前有无数道坎,但当你把它们都克服以后,现在再问我,反而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也都过来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很多时候也让我非常感动。

  地震的那场戏,一开始我们运用了比较传统的方法来拍摄,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颤等场面,用传统拍摄方法会限制导演的画面感,因为这种方法通常不会有大场面的感觉,尤其是没有一个连续感。首先观众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别,其次镜头是不连贯的,这个肯定会极度影响视觉上的冲击力。虽然地震的场面在电影中仅仅占了十分之一,但它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观众对于后面主人公们心理变化的理解。必须让观众感受到灾难的真实和残酷,主人公的人生和心理变化才会显得更为合理,所以我们最终经过权衡决定更换另一种拍摄方法。剧组动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拍摄设备,让景别的大小和镜头的连续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但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们的拍摄期拖长了一个多月。

  王中磊:我觉得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有无限的潜能。最开始和冯导演认识的时候,我没想到过他可以拍《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这样的电影,但是现在随着合作越来越默契,我发现所有的题目都可以被他攻克,但在攻克的过程中,他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唐山大地震》在拍摄初期的时候,他又陷入了一种焦灼的状态,“我要不要完成,我还能不能完成”,对于他来说,拍摄这样的电影是一个挑战,他觉得既然冠有冯小刚的名字,那就一定要把它拍的不一样,这时候他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我们在拍的时候,整个地震的场面是推翻了重新拍了第二遍的,当时我们拍完第一遍之后,觉得之前的拍摄方法不好,就决定重新拍,所以小刚确实是一个敢于挑战的人

  冯导演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曾经说过,每一个导演都希望自己的电影有非常多的观众能够正常的看到,他在以前拍片的时候也会有这方面的负担,比如说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美国观众能不能看懂,香港观众能不能看懂,后来他发现把这些压力加到自己身上只会让他的作品变的不纯粹,所以几年前他觉得我要把自己的关注点专一的放在中国的观众身上,也正因为这样他赢得了票房上的不断成功。其实我发现这个力量是相互的,当他越单纯的去聚焦一个文化人群,作品纯粹“为中国老百姓服务”的时候,反而变成是很强大的,乃至全世界共通的。正是因为他坚持这样的创作方向及直抒心意的纯粹表达使他的导演个性及影片特点越来越明显,我认为冯小刚导演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导演,悲喜巨匠”。

  徐帆:我们有六年没在一起合作了。这期间我得益于拍电视剧、拍别的电影,拍了不少的好戏,对我是一个锻炼,让我慢慢变得特别自信和坚强,觉得更会与人沟通了。之前我们之间的合作,我就是听他说,他告诉我怎样,我就说好,是在执行和接受。这次有很大不同的是,我试着跟他商量,可不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让他去选择。头两次碰的时候,不光是他,我也有点不习惯,但既然我可以试着跟别的导演沟通,我想我也可以跟他沟通。这说明我们有工作状态了,不只是生活状态。他拍戏一次比一次更难了。我经常想,你完了这个事以后一定要好好休息。我非常非常心疼,但帮不上忙,只能看着。

  陈道明:和小刚之间完全是缘分,有一种默契。谈到创作上,我们俩之间没有过多的障碍,我一说,他一说,都互相能懂,所以跟小刚这样的导演合作就是不累,他会很清楚的告诉你他想要的东西,而且他有很宽松的导演意识,让演员通过你自己的情况做调整,不是一个很教条、很八股的要求方式。

  张静初:他对台词、对节奏都很敏感,用最平实的语言就会让你觉得怎么那么逗、那么生动,这是他的一种天赋,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听他说台词就好像是贴心窝子的那种话。在我之前拍过的所有戏和合作过的导演里面,冯导的这个特点是最突出的。他是个不愿意把大家弄得非常累的导演,我们这个戏虽然非常苦,但是拍夜戏的上班时间都是下午两点到晚上十二点,之前拍戏可都是熬大夜的。有时你在现场看他急,你就会担心他,因为导演心脏不是特别好,你就会想导演千万别生气了,再生气就会容易伤到心。

  李晨:这是我和冯导的第三次合作,第一次是《集结号》,第二次是和葛优老师一起拍的一个公益广告,第三次就是这一个《唐山大地震》。他特别细致,你能想到的他全能想到,你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甚至我们在一个地方拍戏,他走过来之后发现方达家里祭奠爸爸和姐姐用的小香炉、小罐子上面有土,他就会问为什么这上面有土,这个上面是不可能有土的,因为家里人会经常擦拭。他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他会教演员很多很多,你在他面前表演,他就看着你,我估计他脑子的转速恨不得有5000转。

  张子枫:导演叔叔挺温柔的,说话也特别温柔。一开始我觉得导演应该有导演的那种样子,但导演叔叔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厉,看来是我想错了。他对我们大家都挺好的。

  张家骏:第一次看到冯导演是拍戏的时候,我对他没什么印象。他就告诉我怎么演,要是不好就告诉我,告诉我的时候不会很凶,但他对道具组什么的组员就有点凶。

  如何找到横跨30多年、代表三代人的演员形象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大难题。影片通过大量的海选和反复权衡,最终选出了最适合的人选。这里除了六年之后再度与冯导合作的徐帆,冯导的多年好友陈道明,演员张静初、李晨、张国强、陈瑾、陆毅、刘莉莉、王子文等,还包括首次出演电影的两位小演员张子枫和张家骏,大家联袂奉上了堪称最有难度也最令人期待的集体演出。这部电影里,没有明星,只有人物角色。

  冯小刚:首先我可以说这可能是徐帆演的最好的一部戏,也是因这一个角色很适合她。我觉得徐帆的能量在这一部优秀的电影里头有个大的迸发,她撑起来了这部戏的灵魂。拍徐帆这一个角色内心挣扎的戏,我可以稳得住神儿来拍,因为徐帆在这里头很投入,也非常准确的表现出了这样一个妈妈破碎的内心,全部符合剧本对李元妮这一个角色的要求。

  我们上一次合作是《手机》,这几年我们从始至终在找适合徐帆的角色,但她绝不会跟我要角色,她不会给我这方面的压力。我认为徐帆很适合李元妮这一个角色,因为演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徐帆就不适合演花瓶,因为她不物质、不虚荣。所以她走红毯的优势就不强,因为穿戴着借来的那些的东西不自在。生活里她不喜欢名牌,香港购物,虚荣的那一套你培养她也培养不出来。在胶片里,徐帆是一个实在、有血有肉、生活中接地气的那么一个演员。在《唐山大地震》里,徐帆演一个纠结的母亲,她这一个角色中释放的能量是十分打动人心的。我们常说即便是好演员,演技了得也不是所有的角色都适合。徐帆,我就觉得像《一地鸡毛》、《青衣》、《一声叹息》、《手机》、《大撒把》、《唐山大地震》这些作品里的角色适合她。我认为目前为止徐帆演的最好的角色就是《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跟《青衣》一样,已达到人戏不分的境界。从导演角度来看,很难再有其他演员在这一个角色上能够替代徐帆,非她莫属。

  演员是徐帆的工作,从演技的角度来说,这个本事四年前她就带着呢。中戏和人艺,这是徐帆学习和工作的地方。经过这两个地方的熏陶和培养,徐帆有了非常扎实的表演功力,这一点让人很放心。现在很多女演员演戏根本不走心,不客气的说到片场就是来打劫银行来了。她们的患得患失更突显了徐帆的纯真、可爱。不是说徐帆完全不考虑世俗的事。一部戏一旦她接了,她如果钟爱这一个角色,那她确实能把其他的事都放下。全身心的投入表演。

  我觉得静初和李晨从内心都非常尊重他们演的角色,而且希望能和角色贴到一起去,这个通过大银幕可以看到。我觉得他们都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包括王子文和两个小演员。我们在非常艰苦的拍摄环境里拍两个小演员的戏,两个孩子的表演让我非常吃惊,尤其演小姐姐的,如果她做的不好,这部戏挺不成立的,但这孩子演的非常走心,她真的有非常好的悟性,演得非常真切。我觉得她是一个天才。

  总之所有的演员都非常棒,像陈道明,根本不谈片酬的事,就跟我说“小刚,如果你需要我拍这个戏,因为我经历过这个地震,我愿意为那些罹难的人们去做这么一件事,所以钱不钱的无所谓,你给多少算多少。”像是陈瑾、陆毅、王子文、杨立新、吕中、刘莉莉等等,他们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在他们的位置上发光,我非常感谢这些演员的演出。所有演员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都怀着巨大的敬意和诚意,这个大家会从电影里看得出来。

  徐帆饰演的李元妮是纺织厂女工,一对龙凤胎的妈妈。已经六年没有跟冯导合作的徐帆,此次出演跨度达30年的角色,有了更成熟更丰富的体验。

  徐帆:他们把剧本做完给我看的时候,我就知道怎么演了。可能跟自己现在的年龄有关,三十几岁总想给人物设计点这个设计点那个,现在好像不愿意设计什么了。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好一些,但觉得这种方式很受用。李元妮这一个角色要从30岁演到60岁,我不太把注意力放在挑战上,而是顺其自然。原来觉得演老人要很夸张,但真正的老人可能就是个孩子,这要跟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说不上怎么体会,反正演的就是这样(笑)。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我都揉在里面了,抱着孩子的时候恨不得揣到肚子里,拼了命的爱着。

  张国强在片中饰演方登方达两个孩子的父亲——徐帆的丈夫方大强。虽然戏份不多,但依然演得尽心尽力,令观众牵挂到最后。

  张国强(谈唐山大地震):76年的时候我刚七岁,对地震有点印象。这回我到唐山去,碰到一个卖冷饮的老太太,我从宾馆出去想给大家买点水,她就认出我来了,这不陈大雷吗?那时我刚演完《我的兄弟叫顺溜》。你在这拍戏啊?对,我说拍戏。拍什么?拍《唐山大地震》。哎呀,她立马就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就六口人啊,全都没了,没了。”当时你瞬间就能感觉到唤起了她的回忆,然后她就不说了,帮我去拿水。我当时就在想,她失去六个亲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这回在唐山见到年纪大的都会想这个问题。

  张国强(介绍方大强一家):方大强那个家庭,在七几年的唐山来说,是比较好的了。因为他是个司机,总是跑长途,全国各地哪都可以去,所以他们家的生活相对来说相当好,有风扇,还有肉吃。其乐融融。收工之后烫上一壶酒,一家人坐在那,跟孩子逗一逗,但整个城市的物质生活还是很贫乏的,买一些东西都是要靠供应的粮票、布票,跟现在完全是天壤之别。

  张国强(谈扮演尸体):那天特别特别的冷,冻得全身都在发抖,情节是我的角色死去了,但女儿没有死,她起来之后看着躺在身边的父亲的尸体,然后站起来,开始走,整个过程我就要一直躺在那里。可能机器位置没走好拍了四遍。因为天气太冷,开拍前我浑身都在抖,拍的瞬间我马上就要一动不动。那天冯导夸我:国强,你那个憋气太牛了。你真应该去当游泳运动员。我身边那些群众演员拍戏之前还跟我打招呼了,因为《我的兄弟叫顺溜》刚放完,他们会开玩笑说:陈司令,能跟您躺在一起我们很荣幸。

  作为冯小刚导演的多年好友,陈道明饰演的王德清是女主角方登(张静初)的养父。本身就很熟悉军旅生活、对唐山大地震印象尤深的陈道明,在把握角色上驾轻就熟,也颇费苦心。

  陈道明: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已经21岁了,当时我在天津,离唐山很近,天津毁坏的程度虽然没有唐山那么严重,但也很惨烈。大家都知道地震是一种不可控的天灾,毁灭性很大,当时也没有现在这种社会环境,消息传播不如现在这么快,也不如现在这么清晰和准确。从地震的现象来讲是惨不忍睹,往事不堪回首。

  陈道明(谈军人):我饰演的是一个军人,军人的伟大在于他不计报酬,无时无刻不在牺牲,中国所有的灾难,只要是有规模性的灾难,第一冲锋队就是我们军人,所以我演的这个角色要体现出军人在灾难中的良心,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情结。因为从小我看到的就是不管什么灾难,地震、水灾、雪灾,我们中国人民永远冲在前面,别的国家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战士也是人啊,而且都是二十来岁的,他们也要付出生命去救助别的生命,从人性来讲这是一种不平等,但是他们做到了。所以我觉得这是我接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我觉得军人在人民的荣誉榜上也是第一名。

  张静初在戏里的角色叫方登,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王登,因为劫后欲生的她被王德清救了。32年后母女重逢,演出全片关于原谅与救赎的高潮。

  张静初(对角色的理解):方登这个角色一直都像个小囚犯一样,被怨恨的囚笼关着,在32年之后她终于把自己打开了,她走出了这个囚笼,见到了妈妈,在一定程度上宽恕了妈妈,理解了妈妈。我想整个影片到最后大家都会从心里松了一口气,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化解的吧。方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换了自己的角度,她看到了在32年里她是怎么样折磨妈妈的,因为妈妈从来都没有原谅过自己,其实她是用了一个非常残忍的方式在惩罚她妈妈,可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她一直都觉得妈妈是欠她的,所以会让大家看到,宽恕就是换了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从我个人来说,也是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转变过程,我是在学习宽恕。

  李晨在片中扮演女主角方登的弟弟方达,在地震里遇难的一家人的遗孤,和张静初饰演一对龙凤胎的姐弟。

  李晨(谈大地震):我是一个78年出生的人,算是地震后,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我听父母和长辈他们提到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一些事情。去汶川的感觉更强烈,我们在当地的地震遗址公园拍戏,进去之后每一个人都没什么言语,大家工作的时候声音都很低,有的人会双手合十默念一些什么,是对逝去生命的一种祭奠吧。

  李晨(谈饰演残疾人):我在拍这个戏之前就知道这个角色是一个残疾人,在另外一个剧组的时候,我就找了一个残疾人朋友和我一起生活了将近15天,同吃同住,然后让他教我一些独臂残疾人在生活中应该怎样穿衣,怎样戴帽,生活中各种的细节都跟他学习,我在现场会经常帮他拿饭,照顾他什么的,但他就跟我说不用,我可以。我一下子就意识到这是一种坚强,当时我就像是被击中了一样,我意识到这些残疾人的心灵中有一种非常坚韧的力量,我把这个东西也放在了这个角色中。

  生于2001年8月27日的小演员张子枫,拍戏时还在上小学2年级。以前只演过几部电视剧的她虽然是首次接拍电影,但质朴感人的演技立即征服了整个剧组,上至导演、摄影,下至演员、场工,几乎所有人都惊讶地表示“被她感动落泪”。虽然前途无量,但张子枫还是表示:“我喜欢演戏,也喜欢学习。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文化就不认识剧本上的字了,不认识剧本上的字就不会演戏了。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学习搞好。”

  张子枫:一开始试镜的时候有点紧张,后来时间长了就不紧张了。如果第一次演不好,导演叔叔会特别仔细温和的给我讲,比如抢冰棍那场戏,导演叔叔说你弟弟毕竟被欺负了,你得把冰棍放下,抱着电扇,推倒那个欺负他的小朋友。姐姐要保护弟弟,我就懂了。徐帆阿姨特别温柔,关心我。有一场戏有点冷,演完徐帆阿姨立刻叫服装阿姨找衣服给我披上,就跟亲妈妈似的。

  谈起拍戏的艰辛和乐趣,最令张子枫印象深刻的是地震后压在石板下的那场戏,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多苦的环境下都能苦中作乐,把废墟当成游乐园。

  张子枫:(地震后)给眼睛化妆这一部分特别好玩,有点像鲸鱼,肿了,就觉得挺好玩的。我还从来没当过肿鲸鱼呢!还有最好玩的是吃冰糕,我都给吃了,什么味儿的都有。白色的绿色的粉色的,我都尝了,特别高兴。有人骗我说吃了会拉肚子,我不信。还有压在石头底下的时候我会唱歌,玩游戏,玩土,还跟我弟弟玩石头剪子布,瞎玩就忘了眼睛睁不开和水泥板在上面了。当然要是导演叔叔让我哭的话我就不玩了,我得酝酿情绪。

  在《唐山大地震》中饰演弟弟方达的7岁小演员张嘉俊(小名铁蛋)是第一次演戏,比起姐姐方登来要羞涩腼腆的多。抱着“以前没见过拍电影的人、很想去见一下”的态度来到剧组的方达,感到“跟这些大导演大明星拍很光荣、很骄傲”,当然也受了很多苦。像姐姐一样,铁蛋对全片印象最深的一场戏也是被埋在废墟石板下的场景。

  铁蛋:给我化妆的时候很难受,因为有很多血。还要拿一个胶带给我绑着,第二天过敏,胳膊就红了。第一次演的时候很害怕,哭了,后来就没哭。压在那底下的时候真的压伤了。淋着水压在底下五六个小时。我就一直想,要坚持下去。只要一歪就得重拍。动了一下、说错一个词,也会重拍,非常紧张。拍的时候还发高烧,肺炎,白天输液晚上拍。

  铁蛋:比较开心的一场戏是方登长大了做梦。那场戏让我坐在自行车前面,妈妈坐在后面,爸爸骑着车,一起玩。

  除了故事本身,《唐山大地震》剧组上下一致表示最为感动的就是片中那些群众演员。这些群众演员全部来自唐山本地,大多有过家人在大地震中罹难或幸存的经历,因此对这一题材怀有很深的感情。据制片主任胡晓峰介绍,“片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戏动用了2000多人,光部队就1000多人,难民500-600人,工作人员也对达到了将近400多人。特别麻烦的是这些人要拍将近一个月,每个人的伙食不说,哪怕拍一天服装也要做,而1976年的部队服装现在根本就没有,因此就要找出样品到加工厂订做,最后找到八一厂才解决了问题。”

  冯小刚:我们在唐山拍摄期间都是用唐山当地的群众演员,他们都非常投入。我记得当时拍一场烧纸的戏,就是讲地震10年以后,大街小巷都在烧纸,祭奠家里失去的亲人。拍这场戏时,我们请了很多群众演员。我们跟他们说,“我们在拍烧纸的戏,如果你们也有地震中失去的亲人,你们也可以跟他们说说心里话。”当他们开始说起来的时候,基本就停不住了,而且是声泪俱下。30多年过去了,你能够正常的看到那些老人,他们望着那些燃烧的火焰,往里头续纸时,就好像他又回到了那个时候。他们跟亲人的那些话,每一句其实都像锥子似的在扎你的心。拍那场戏我印象非常深,整条巷子里头一片哭声,当时我说“停,停,我们拍完了。”他们说,“我们停不下来”。我们大家就陪着他们蹲在地上,守着那些余烬哭诉。

  徐帆:我特别感动唐山的群众演员,他们不是职业演员,但他们是我拍了20年戏、头一次遇到的这么好的群众演员。一声都不吭,特别投入。有一个妈妈带着六七岁的女儿,孩子说妈妈我受不了了,但妈妈还抱着她演,妈妈说地震的时候我就她这么大,我想让她知道妈妈就是这么过来的。这个电影大真实都有了,就需要这样的小细节。他们也真,我们也真,才能合在一起。

  如何还原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景观是《唐山大地震》面对的又一难题,由于道具量非常大,导演要求严格,因此冯小刚导演自己出面在09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捐赠,剧组为此单独成立了一个小组,通过跟华谊兄弟沟通与合作,接到了很多信息,进而把道具分类整理,最后成果非常可观。

  制片胡晓峰:真是捐了上百辆的自行车,这个东西都不是我们自己能找到的,小到一个铅笔盒、饭盒,大到缝纫机和那个时代的衣柜,箱子都有捐赠的,开机前两个大库房都堆满了,后来实在不行放到院子里拿毡布给盖上,很多捐献的东西我们还要加工一下,因为有些确实是很旧了。最后我们剧组出面感谢支援我们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发了导演签字的证书。其实不只是唐山老百姓,我们在唐山周边都征集到了很多东西,全国各地的都有,真是有一分钱出一分钱,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所以我们就说这次电影的鸣谢后面一定要有那么一条,对所有支持和参加这部戏拍摄的人们表示感谢。

  张国强:很真实,年代感特别强,包括什么红旗大院,什么前进食杂店,我差不多在那个年代经历过。进入景地的时候我会感觉,哎哟太牛了,过去真就是那样。包括那个交通岗的岗亭、红绿灯,所有的一切,群众演员的服装、自行车等等,还有小卖部、路灯、电影院、医院,包括那个供销社,一切还原的太牛了。你一下子就带进去了,不用体验。所有的一切都给你营造出来了。我还记得冯导当时说了一句,哎,还是咱们自己搭的这个景拍着舒服。小细节包括我给孩子买冰棍的六分钱、过去放冰棍的保温桶、北冰洋汽水等等,一切都让你很惊叹。

  张静初:我第一天到达他们搭的76年唐山那条街,一进去就傻了,真的里面什么都有,可以看见我们家那个楼,从屋里走到屋外,所有东西都做的特别特别真实,对一个演员来说是挺幸运的。那天回到我自己的屋子里,虽然没有我在那个屋子里的戏,就是七岁的小方登在那个蚊帐里向妈妈要西红柿什么的,但我进去之后看到墙面上的镜子,就在那照着的时候,李晨就凑过来了,我们俩就有点恍惚的说,咱们七岁的时候可能也凑在这、这样照镜子来的。

  对于《唐山大地震》这样需要逼真特效辅助的大片,通常一个镜头需要电脑特技和实拍两个部门的配合。而影片除传统特效外还有大量模型特效。这些模型制作栩栩如生,不仅全部复原电影中唐山市当年景观,而且连局部细节也都一丝不苟,包括拇指尖大小的洗脸盆、微微发暗的窗帘、好像刚刚浸过水的拖把等等。工程人员介绍,他们对整个建筑群落的精雕细刻保证让最挑剔的眼睛都无法分辨真伪,无论放眼望去错落有致、连绵起伏的屋顶,还是墙面上明暗有致的水泥线,《唐山大地震》的模型制作都力求完美,连屋顶上的几十万片瓦片都是工人一块一块粘上去的!

  冯小刚:我们有一些高难度的特效镜头,需要6次拍摄才能把镜头合成在一起做出那个效果。包括我们在三维上也有特别难的镜头。比如,一个起重机,老吊车后倒,钢缆怎么崩断,配重怎么下来打在机器身上,吊的预制板怎么靠惯力冲到房间里,把人从房间里一直给撞出去。这个吊车怎么倒,砸过廊桥,在廊桥上跑的人被砸垮,落地时离两个主人公只是一步之遥。像这样的都是非常高难度,这些镜头我在验收的时候觉得是做到了A类的水平。包括我们主场景的坍塌,这个镜头我认为是目前世界在做这种电脑特效的镜头里都是一流的水平。他们都要做物理的测试,如果地裂开了,旁边的坏境会产生什么影响,人在上面他的重心会倒向哪,包括地震时地像波浪一样扭动时,我认为这是高新技术,确实做的不错。当然也很贵这些镜头,但是我觉得值得。

  前面说的6次拍摄合成的效果,因为motion control它能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当然这个机器也很贵,要从国外把它运过来,每一天多少钱。但没有这个机器做不了这样的镜头。这一次有很多地方其实很头疼,难度非常高,当然还是都做出来了。

  王中磊:IMAX把中国看作一个重要的电影市场,除了英文片之外,它还很需要一些中国本土的强势影片。他们跟华谊的合作也是大势所趋,因为华谊很多的影片都是大制作的类型。当时IMAX来谈合作的时候,《唐山大地震》已经在拍摄的日程当中,所以我们很快就达成了第一步的合作意向。我们也解释了这一部优秀的电影中的灾难场面并不是太多,更多的是一个历史变迁和人物的变化。但IMAX仍然觉得《唐山大地震》是他们选择的中文片的第一部。

  除了地震中的特效场面,韩国团队还负责全片的特效化妆,如何让同一个演员表现30年以上的年龄跨度是另一大挑战。

  张国强:化妆部门做的伤实在是太精细了,我拍了很多照片,国内没有,它是一种玻璃胶。抹到你身上,然后用一些颜色跟你的皮肤融合。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太像了,不得不惊叹,包括他们做的假人,假尸体,跟你摆到一起,你根本就分辨不出来。韩国特效部门制作了很多坍塌的墙体和残垣断壁,太逼真了。包括孩子断的手臂,做完之后感觉是完全裂开了,你近距离看都看不出来。包括演我女儿的张子枫那个眼眶,眼睛是肿的,口子是三角口,往外渗血,我的天啊,简直让我惊叹。

  李晨:这次我从17岁演到39岁。化妆还是沿用了冯导《集结号》特效的班底,我也是第二次和他们合作,因为《集结号》的时候就有过接触,在拍摄的时候,他们会给演员很大的表演空间,就是说我把造型给你定位到27岁,你只要讲台词就好了,我给你化成39岁的妆,你都不用太顾忌你是不是需要往成熟上演,你站在那里一看就是那个年龄,他们真的帮了我们很多忙,而且他们的设备真的太专业了,比如说在画老年妆的时候,我们是用一种特殊的乳胶,很薄的先刷在脸上,然后再蘸粉底,这样能够看不出来,乳胶和粉底结合在脸上的时候会让你的皮肤质感没有那么饱满,然后他们在你皮肤撑开来的时候画,然后一松手,你的皮肤上就会有很细的皱纹,这种细微的皱纹如果放在电影银幕上会非常清楚,我们的妆不是用粉饼化在脸上,或者是用笔,他们是用一种喷枪,像给汽车喷油漆一样。他们会有一个气泵,但整个设备就缩小了十倍,是手持的,然后他们会有一个大的颜料箱,里面有一百种颜色,他会用各种颜色在你脸上做局部的效果,喷上去的颗粒和画上去的是很不一样的,喷上去的会非常非常的细致,因为电影会放大很多倍嘛,一个近景,一张脸就是3米或10米,甚至更大,所以他们做的每一个细节都特别的到位,我的老年妆要化一个半小时,帆姐的一个最老的老年妆曾经在现场化了7个小时,很累的,就坐在椅子上也不能动,大家还必须把她的头扶住。

  李晨(关于断臂):主要是用电脑特技把我的胳膊擦掉,在胳膊的断点上画一些标记,将来他们会在那里做特技,然后我就正常演戏就行了。之后再拍一遍需要我要把胳膊抬起来,因为要看到刚才被手臂挡住的后面的景物,这样才能进行电脑特技制作,后期导演为了美观,让方达套上一个假肢,带上一个手套,这样我只要保证我的胳膊时刻处在一种静止的状态当中就可以了,所以我每次拍戏的时候都要特别克制自己手部的动作。

  1976年7月27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这一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实际发生时间只有23秒,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达到25.5万人。《唐山大地震》以史无前例的拍摄手段、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集体协作重现了这次地震,并将其放大为几分钟。关于这场戏前后有很多动人心魄的故事,尤其是两个孩子被压在石板下,母亲徐帆要选择其中一个救出,成为整部电影的灵魂核心。地震之后肩扛摄影机走过废墟的戏也让摄影吕乐印象深刻,而那场戏竟然纯属“即兴发挥”。

  徐帆:人在为难的时候,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不会太大声的去嚷嚷(救谁),都是耳语。她没有办法。我演过之后都不再想,太累心了,演完了就告诉自己忘掉,忘掉。这个片子讲的是世界上所有母亲的情感。母亲只要有孩子她就会献出一切,活着也是为了孩子。都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母爱,虽然父爱也很重要,跟母爱比起来要差一步。母亲们都很坚强,有耐力。

  张子枫: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震被压在底下那场戏,挺可怜的(哭),因为最后妈妈选择了弟弟。干嘛要选弟弟?我也是你的孩子啊!好像没有人同情我了,就我一个人了,选弟弟的时候为什么不为我想想呢?如果我听见了呢?可能我也是活着的呀!我还特别使劲地敲着石头。凭什么呀?太不公平了。既然你把我抛弃了,那好,我以后再也不是你女儿了。失去母亲太痛苦了,我不明白……

  冯小刚:现在有很多人都说希望自己拍的电影是一部史诗,相反,我更愿意让观众看到《唐山大地震》表现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在地震中被砸的粉碎,他们的内心如刀绞般的刺痛。在我们整个电影里,就是希望让大家看到这些。

  徐帆:我不懂票房,但它一定很好。它是一个让你动心又动情的电影,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人,可以通过这个片子感受到一些当时的历史,现在去电影院的都是80年代90年代的年轻观众,大家可以看看70年代的景、人、情感,都有很可爱很美好的地方。这部电影能让人们的情感融合起来,心变得软,又坚强。某一个时期就是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的心里有希望、有爱,无论外面世界的万花筒变成什么样子,这些都不会变。

  张国强:我很有幸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我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全世界的中国人都要记住76年唐山大地震那段灾难的历史。我希望大家都关注《唐山大地震》,这是我们中国人必看的一个电影,你会看到中国的精神,顽强的精神。

  陈道明:这部电影让人自省自清,告诉人们在灾难面前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告诉观众在灾难面前人和人之间的主流情感是什么。它将很深远地影响我们社会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结构。

  张静初: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人发现自己还有爱心,除了关心自己,你的世界还容得下别人,我觉得这个电影也会给你这种感觉。所有人走进去看这个电影时,都会跟我一样,一定会哭的非常厉害,走出电影院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留下一会儿,想想我们的亲情、爱情,包括父母是不是都理所当然的永远跟我们在一起。想想什么是最重要的,到底我们对生活要的是什么。

  李晨:《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讲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电影,很真实,很感人,讲述了一家人在32年中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母亲和孩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它不仅从情感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更从咱们国家这30多年来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呈现出一个社会的人文的、整体的发展,所以我相信它会是2010年一部非常值得大家去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我也在这里特别期待今年7月可以和大家一起走进电影院去观看《唐山大地震》。

  张子枫:我觉得这部电影小朋友、年轻人、老人都挺适合看的,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有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为了救他们失去生命,我们要加倍的爱他们。这部片子告诉我了我们很多道理,有很多我就不说啦。

  胡晓峰:我们这次真实还原了地震中的场景,非常震撼。比如说,我们有76年的地震,还有08年汶川的地震,你真的能感觉到两个时代的不一样。唐山时候以自救为主,三天以后才过来,完全用铁锹和手来挖。现在你看汶川地震,从一开始就是直升飞机、车,你就能深切感受时代的变化。我觉得这两块都是非常震撼人的部分,再加上中间还有一个特别好的故事。应该说《唐山大地震》是一个很好看、很震撼的电影。

  王中磊:我很喜欢我的团队制作的宣传语“23秒,32年”,因为这句话代表了这部电影所有想表现的东西。整个唐山地震是23秒,但我们的故事主要讲的是这23秒钟之后的32年,因为这场灾难所带来的人的命运的改变。用最小的一个社会群体,就是一个家庭,表现了一个最大的社会的现象。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中国人情感的一次伟大的回归。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演员和话剧演员,徐帆凭借高超的演技和极具亲和力的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1992年,她开始与冯小刚搭档进入电影圈,先后拍摄了冯导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手机》等多部作品,徐帆凭借在《不见不散》中的出色表现荣获1998年第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演员奖,在《一声叹息》中她成功塑造了一个遭受感情背叛的痛苦妻子形象,这部影片为她赢得了2000年第二十四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二十几年的从影经历赋予了徐帆优雅亲切的独特气质,作为冯小刚导演的夫人,徐帆是丈夫事业上的坚强后盾,在《唐山大地震》中,徐帆饰演的母亲元妮是影片中的核心人物,她在痛苦中煎熬了几十年但却从未放弃希望,这一个角色展现了普通人面对重大灾难时让人尊敬的人格魅力。

  张静初是近年来活跃在华语影坛上最优秀的青年演员之一,从影早期,她是《孔雀》中执拗的姐姐,《七剑》里灰头土脸的村姑,《花腰新娘》里媚惑的彝族姑娘,张静初塑造的人物形象倔强而又执著,与她自己的性格颇为相似。2007年,张静初凭借其高涨的人气,出演了香港导演尔冬升执导的《门徒》,在其中挑战以往的清纯善良形象,扮演了一个被毒品折磨的瘾君子。同年,她与成龙合作了《尖峰时刻3》,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度。2009年张静初主演的《红河》《天水围的夜与雾》《拉贝日记》《窃听风云》等多部电影相继与观众见面,媒体戏称2009年为“张静初年”。

  1997年,19岁的李晨从数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剧《十七岁不哭》的男主角,该剧播出后广受好评,李晨的演艺之路也就此展开。虽然一直没有大红大紫,但李晨一直坚持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磨练自己的演技。2006年,他参演的《士兵突击》成为年度热门电视剧,2008年,2009年他相继出演了电影《桃花运》和《沂蒙六姐妹》,李晨塑造的荧幕形象纯朴真诚,深受观众喜爱。

  多年来陈瑾一直活跃在电视剧屏幕上,1996年,她在电视剧《校园先锋》中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倔强知性的女教师形象,获得了当年的中国电视“飞天奖”。陈瑾的荧幕形象表面看来往往有几分孤傲和冷漠,但内心却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强大的爆发力。在1999年的主旋律电影《横空出世》中,陈瑾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了主人公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复杂性格,这一个角色为她赢得了1999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第五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第二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八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等多项殊荣。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王子文演技清新自然,从小就能歌善舞的子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从全国众多女孩中脱颖而出,成为由中韩两国四个女孩组成的演唱组的成员合之一,进入演艺圈之后,她曾在多部影视剧作品中出演角色。代表作有电影《隋朝来客》《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电视剧《迷雾重重》等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陆毅5岁时就登上了大荧幕,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在赵宝刚导演执导的电视剧《永不瞑目》中出演男一号肖童,《永不瞑目》的巨大成功让英俊帅气的陆毅一夜间成为了最红的青春偶像。但陆毅并不满足于自己被定位为偶像派演员,他不断挑战自我,在电影,电视剧和音乐领域都交出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2000年之后,人们在《情人结》《七剑》《孔子》等热门影片中都能够正常的看到陆毅的身影,由他主演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我的青春谁做主》更是在众多评选中被评最受欢迎的年度电视剧,

  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话剧专业的张国强算是娱乐圈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物,在话剧和影视剧领域打拚奋斗了十几年之后,2006年,张国强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高城,从而一炮走红。2010年初,张国强在腾讯网星光大典中高票当选“内地年度电视男演员”,足见其超高的人气和超强实力。

  2001年出生的张子枫从小就参演了多部广告和影视剧,在《唐山大地震》中,她将少年方登复杂的感情表现的很有层次,展现了卓越的表演天赋。代表作有电影《武术之少年行》,电视剧《龙须沟》《大爱无敌》等。

  《唐山大地震》是张家骏的第一部影视作品,活泼的小家骏自然的演绎出了少年方达的可爱与纯真。

  儒雅知性的陈道明慢慢的变成了演技派的代名词,自入行以来,他就凭借细腻深刻的表演功力俘获了众多观众的心。1990年电视剧《围城》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影视界的实力派地位,近年来陈道明出演了多部影视剧,塑造了从帝王将相到市井草民等很多类型的角色。陈道明脸上常常挂着神秘和高傲的神情,内心则充满着冷静与理智。1996年陈道明被授予全国电影协会表演成就奖,2000年他因主演电影《我的1919》荣获“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二十三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8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非诚勿扰》在上映19天后,票房迅速突破3亿大关。经过《非诚勿扰》一役,冯小刚个人作品的票房总和已达到10.32亿,成为中国首个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自入行以来,冯小刚以普通观众的口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1997年至1999年,他的三部贺岁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获成功,开创了国内贺岁档的新纪元。但冯小刚并不满足于拍摄喜剧电影,2000年,他的《一声叹息》关注现代社会的两性关系;2006年,他创作了具有莎士比亚悲剧色彩的武侠片《夜宴》;2007年,他吹响了《集结号》,展现了自己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十几年来,冯小刚一直坚守娱乐大众的创作理念,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将是他奉献给观众的一部前所未有的心灵史诗。

  2000年 《一声叹息》第二十四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字塔金奖” 最佳编剧奖

  笔名思芜,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著名剧作家。她的主要编剧作品有《暖》、《生活秀》、《那山、那水、那狗》、《沂蒙六姐妹》等,她所编剧的影视作品获得了包括“金鸡奖”“华表奖”在内的国内外40多项大奖

  ① 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建德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一定要标注明确“稿件来源:建德新闻网”,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建德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