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 4月12日发表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的文章指出,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4月13日观察者网)
一篇公众号文章之所以能引致如此大的关注,除了它背后的“人民日报”标签外,更大的原因在于“阶级固化”击中了无数人的内心块垒。关于阶级固化的痛感,其实这些年已有不少论述,比如阶层板结,上升通道逼仄等等。出自人民日报政文的这篇文章,其背景是源于最近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事例——北京的两所学校,有两个班级在几乎相同的时间,集体参加博物馆,两个班级的孩子表现迥然不同,解说员由此根据两所学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现来证明所谓的“阶级固化”。
之所以让解说员得出“阶级固化”的结论,是基于对两个班级学生家庭背景的观察,其中一个班级的家长大都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和企业高管”,另一个则都是普通人。
在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流动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出现阶级固化多少是有几分违和的,据此进行争鸣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了反驳:首先,作者直指出现班级差别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而不是“阶级固化”;然后,作者搬出了出身普通人家的马云、王卫、刘强东作为例子来论证,得出了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当今中国的生动写照的结论。
作者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论证,还搬出了王宝强,认为王宝强是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最后,作者还从历史文化层面来论证,认为“阶级固化”在中国是没有传统的,把“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搬出来予以佐证,还大胆抛出“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子有近千万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谓精英家庭子女呢?”的反问,以此论证自己的观点。
客观来说,中国目前到底是否存在“阶级固化”,这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通过一篇小文章恐怕也很难得出结论,人民日报政文通过此文来进行热点关注,并由此提出“我们不能以‘阶级固化’为借口为自己丧失奋斗精神找理由。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这依然不妨碍我们对文章的论证逻辑进行质疑与商榷。
我们不妨逐条来进行观察,班级出现差别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那么。这种不均衡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当两个班级的家长可以依照“社会名流”和普通人进行区分,这是否就是阶级固化呢?作者以马云、王卫、刘强东为例,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是,有一个常识需要厘清的是,所谓阶级固化,并不是说不同阶级之间的完全闭合,而是对一个占主导现象的描述。
换句话说,出现少数几个不问出处的英雄,并不能扭转“阶级固化”的事实,是否存在阶级固化更多是要从社会流动、阶层流转等宏观层面来打量。至于说“王宝强是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更是存在逻辑上硬伤,一个独一无二的王宝强,到底是代表谁呢?
阶级固化到底有没有传统,需要从浩瀚的历史时空来得出结论,把几个草根出生的皇帝作为论证的例子,这样的历史观同样是有失偏颇的,他们的皇帝命运,有多少是与阶级流动有关呢?只不过是下的“历史幸运儿”而已。
至于说到参加高考的学子中有多少是来自精英家庭,具体的数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既成的事实是,很多精英家庭的子女已不屑参加高考,早早选择出国留学;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最终能挤入大学的,农村孩子的比例明显与参考人数不对等。事实上,高考反而已成为论证“阶级固化”的有力工具。
阶级固化,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不和谐,要铲除阶级固化,首先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为粉饰太平去刻意涂抹,这就相当于对问题的无视甚至是罔顾,如此自欺欺人,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于此,必须郑重说明,来自人民日报的“‘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