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订餐平台的增多,外卖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餐饮包装垃圾也随之产生。塑料发泡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白色垃圾”,触目惊心,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互联网订餐平台的增多,外卖市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餐饮包装垃圾也随之产生。塑料、发泡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白色垃圾”,触目惊心,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图为建筑施工工地边被遗弃的一次性发泡餐盒。
一次性发泡餐盒又称泡沫餐盒,从日本和台湾地区引进,1986年开始在中国铁路上使用,由于它质轻、保温、耐油、抗水和价格低等特点,因此市场销售一直比较红火。图为街头大排档上吃盒饭的年轻人。
而后,一次性发泡餐具以其低廉的成本迅速成为街边小吃店的标配,但由于环保意识的缺失,火车站、建筑施工工地上到处是被到处乱丢的餐盒,由此被冠上“白色污染”的恶名。图为街头被扔掉的发泡餐盒。
1999年2月2日,原国家经贸委发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认定为落后产品。后续发布3个文件,禁止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人们直白地称其为“禁白令”。图为路边,民工在用一次性餐盒用餐。
然而,一次性发泡餐具并没有因此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一次性餐具年销售达280亿只(含餐盒、面碗、杯),餐盒用量为120亿只,其中各种环保餐盒34亿只,一次性发泡餐盒86亿只。在全国各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图为使用过的餐盒被扔在地上。
2013年5月1日,国家发改委调整产业体系指导目录,宣布曾经禁用14年的一次性发泡餐具“合法”出现在市民餐桌上。图为街头排挡在使用的一次性发泡餐盒。
目前,一次性餐盒有两种:一种是无色透明的塑料餐盒学名为 “聚丙烯餐盒”(英文简称PP),每只价格在几毛钱;另一种是发泡餐盒学名为“聚苯乙烯餐盒(英文简称PS),每只价格几分钱。正因如此,一次性发泡餐盒对于小餐馆小吃店具有巨大吸引力。图为因为价格低,发泡餐盒被很多露天排挡使用。
据悉,在禁令之后,合肥的饭店使用的一次性发泡餐盒基本被一次性塑料餐盒取代,发泡餐盒主要存在小饭店或者排挡和小吃摊点。在合肥街头显而易见,在大排档,在路边的小吃摊,许多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就摆放在店门口桌上。在解禁之后,发泡餐盒在排挡和小吃摊被普遍的应用,的确给店家和食客带来众多的方便。图为一个民工在使用发泡餐盒用餐。
近几年随着外卖行业的发展,一次性餐盒数量慢慢的变大。仅根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公布的数据,这三家外卖平台的日订单量大概在700万单左右,据此可以粗略算一笔账,按照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59个足球场。图为一群学生在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
而这些垃圾没有专门机构回收,只能当生活垃圾处理掉。透明的塑料餐盒虽能回收,但因为清洗麻烦,回收价值不大,回收量也很少。图为饭后被遗弃的发泡餐盒。
据悉,国家发改委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初衷是为了节能、资源再利用,减少树木的砍伐。出发点是好的,但回收利用一直是一个难题。图为郊外工地边的白色污染。
一次性发泡餐具目前带来两方面的隐患:一方面,解禁后此类餐盒的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如果被到处乱丢就会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直接填埋会对农田土壤环境能够造成污染,焚烧则会产生二恶英等致癌物,破坏大气环境。图为一个民工在使用一次性餐盒购买午餐。
另一方面则是食品的安全性。此类餐具在生产的全部过程是依照国家规范,是否使用了废塑料、荧光增白剂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难以监控,如不控制遇热后必将对人体带来危害。图为一个民工在用餐。
从目前来看,发泡餐盒带来的 “白色污染”也不可小视。早在2013年宣布解禁之际,发泡餐具就引发争议,其核心问题是白色污染问题。
摄影师这几年来在合肥街头、建筑施工工地调查发现,一次性发泡餐盒很多在使用后能够扔到垃圾桶,但也有部分被随手扔掉,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
1995年5月原铁道部全面禁止在铁路站车使用发泡餐具,代之以可降解餐具。
1999年1月原国家经贸委发文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中,发泡餐具被列入淘汰类目录,禁止对其投资、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
2011年4月发泡餐具再次被发改委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但发改委随后在《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解读———轻工业》中提出择机将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
2013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做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